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的一篇考古學論文認為,干旱可能導致了瑪雅都城瑪雅潘內部沖突增多,隨后發生了政治崩潰及城市廢棄。作為尤卡坦半島上公元13-14世紀的瑪雅都城,瑪雅潘的這項研究發現支持了氣候對古代社會穩定性的影響。
該論文介紹,在前哥倫布時期的中美洲,降雨量對食品生產的影響或與人類遷移、人口下降、戰爭和政權變遷等緊密相關。然而它也可能帶來面對氣候壓力時恢復力、轉型和可持續性的實例。政治首都瑪雅潘存續于公元1200-1450年,特別適合檢驗氣候對其國內沖突的影響,因為殖民時期的文獻中存在這座城市的記錄。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道格拉斯·肯萊特(Douglas Kennett)和英國劍橋大學戴維·霍德爾(David Hodell)與研究同行合作,他們研究了歷史文件中記錄的暴力事件,調查了來自瑪雅潘的人類遺骸中的外傷跡象,隨后將這些實例與干旱環境的指標作比較。他們發現,降雨增加與瑪雅潘人口增長有關,但后續降雨減少與沖突相關。他們研究認為,公元1400-1450年的漫長干旱加劇了當時已存在的社會緊張局勢,最終導致了城市的廢棄。
論文作者表示,隨著瑪雅潘的崩潰,居民遷徙到了其他更小、更豐裕的城鎮,這些適應活動提供了區域尺度的恢復力,讓瑪雅政治和經濟結構延續到了公元16世紀。他們總結說,人類在尤卡坦半島對干旱的反應是復雜的,這可作為人們應對未來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例子。(記者 孫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