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de id="oesja"><sup id="oesja"><track id="oesja"></track></sup></code>

    <td id="oesja"><ruby id="oesja"></ruby></td>
    <td id="oesja"><ruby id="oesja"></ruby></td>
    1. <acronym id="oesja"><label id="oesja"></label></acronym>
      當前位置:首頁?>?記者之家?>?媒體采風 > 正文 >

      記者手記|192個小時,記錄河北踐行“兩山”理念的生動實踐

      2022-08-16 13:46來源: 中國環境APP編輯:雪兒
        “我即將要去的地方是如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理念的?”在收到中國記協組織的行業類媒體青年編輯記者增強“四力”教育實踐活動的行程表后,這個問題一直盤旋在我的腦海里。
        作為生態環境領域的一名新兵,我自然立足本領域,對此行充滿好奇。帶著“講好當地生態故事”的期待,我和30多位媒體采編同行一起,坐上了前往河北的高鐵。
        在經歷了8天、192個小時的實地探訪后,一場場關于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的實踐,在我的腦海中生動起來、具象起來,它們舞動著,迫不及待要變成以下這一段段文字。
        “綠水一點點回來了”
        “一淀水,一淀銀”,這是我進入白洋淀后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淀內居民逐水而居,以水為生,水是白洋淀發展的命脈。但在村民口中,白洋淀近些年的發展頗有幾分曲折。
        白洋淀的晚霞。 任靖攝
        “以前白洋淀的水很干凈,用手捧起來就能喝?!被貞浧鹦r候在淀里嬉戲的場景,村民何彬的嘴角帶著笑意。但隨著入淀河流流域內印染、造紙等行業的發展,大量污水入淀,白洋淀“生病了”。
        “冬天的時候鑿開冰面,一條條死魚伴著異味飄上來?!焙伪蛘f著下意識用手捂住了鼻子?!爸钡?017年雄安新區成立,白洋淀的治理走上正軌,環境才好了,游客變多了,我在路邊擺攤也能掙些錢了?!?/div>
        在白洋淀,“一淀水,一淀銀”這句話其實還有后半句——“一寸蘆葦,一寸金”。乘著小船在白洋淀中穿梭,一簇簇蘆葦隨波蕩漾。蘆葦是白洋淀的名片,也是蘆葦工藝畫大師劉永樂心中的“寶貝”。
        經過裁剪、烙燙、拼接、粘貼,原本平平無奇的蘆葦在劉永樂手中變成了逼真的小船?!斑@個發源于明清的手藝并未在淀區的快速發展中消逝,而是隨著淀區旅游業的發展為更多人所熟知?!眲⒂罉氛f。
        蘆葦做成的小船。 任靖攝
        “最近‘鳥中大熊貓’之稱的青頭潛鴨落戶白洋淀,足以展現出白洋淀治理的成效。我們正計劃以白洋淀的鳥兒們為原型做一系列蘆葦畫,讓大家看看我們淀里的美景?!眲⒂罉沸χf。
        “青山是建筑垃圾堆起來的”
        雄縣是本次行程中我最感興趣的地方之一,因為這里有一座“垃圾山”。
        雄縣古為雄州,曾有八景聞名于世,雄山晚照位居首位。古文中曾有記載:大雄山一名望山,突出群表,屹然獨尊,特領燕山,如顧如望,左翼小雄,如呼如攜,俯視諸河淀,若牛涔蝸角,帶束星羅。峰頂亦廣闊,可容數百武士,有亭,有林木,宜晚照。
        但近幾十年間,附近居民挖山取土,這座人工堆積而成的古雄山不復存在。但此行中,我們仍見到了一座有草、有樹、有涼亭的“雄山”。
        2020年,為深入挖掘古雄州文化,重現雄州八景,雄縣黃灣村在大雄山遺址西南數里修建“雄山公園”,園有一座“小雄山”。這座山由建筑垃圾堆積而成,覆以黃土、綠植,再現“雄山晚照”盛景。
        更吸引我們的是雄山公園內的夜市。立秋后的夜晚仍帶著些暑氣,但這并不能阻擋游客們的熱情,帶著冰碴的清補涼、充滿煙火氣的烤魷魚和來自湖面的清風,共同繪就了一幅幸福鄉村消暑圖。
        街邊的商戶告訴我們,除了本地人,鄰村的村民和附近的游客也常來夜市?!吧夂玫臅r候一晚上能掙幾千塊?!?/div>
        看著黃灣村干凈整潔的街道,我很難把它和原來又臟又亂的“塑料村”聯系起來。當地工作人員告訴我們,環境的變化發生在雄安新區成立后,黃灣村借助靠近白洋淀溫泉碼頭和大廣高速白洋淀支線的地緣優勢,謀求轉型和綠色發展,努力抓好生態環境建設,美麗的鄉村振興的畫卷在這里徐徐展開。
        “綠水青山真是金山銀山”
        大巴車行駛在阜平縣平坦的水泥路上,一行熟悉的標語從窗外飄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阜平縣,我看到的不只是標語,還有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標語。 任靖攝
        以前的阜平縣窮且落后?!案F山溝、土坯房,亂石灘、不長糧,靠天收、白瞎忙”是阜平縣的真實寫照。
        但我們眼前的阜平縣駱駝灣村卻是另一幅景象——群山掩映下的村莊干凈整潔,磚石砌成的房子錯落有致,路邊電子屏上顯示PM2.5的濃度僅為11微克/立方米,讓人忍不住想多吸兩口清新的空氣。
        環境的改善來之不易。從削減煤炭、拆除鍋爐,提升空氣質量,到處理污水、整治荒山,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阜平縣從原本的貧困縣轉型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勝地。
        駱駝灣村、顧家臺村更是被評為“全國鄉村旅游示范村”,兩村人均可支配收入8年增長16倍,好生態換來好生活,當地百姓幸福展笑顏……
        阜平縣駱駝灣村俯瞰圖。 圖片來源:阜平縣委宣傳部
        8天,行走在燕趙大地的山間地頭,看著大好河山,出發前我對地方朦朧的認知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深刻體悟。腳下的一草一木、身邊的一磚一瓦都和生態保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兩山”理念的實踐已經深入美麗鄉村的建設中、烙印在城市發展的軌跡里。
        這些,是坐在辦公室里、從各種材料中看不到的。行萬里路,看萬千景,才能真正講好綠色故事——這或許是我此行最-大的收獲。作者:中環報見習記者任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