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以“凝聚力量 攻堅同行”為主題的中國環境記協2022年會暨三屆四次理事會在京召開。會上,海報新聞記者姜雪穎分享環境新聞報道體會。
海報新聞記者姜雪穎
尊敬的各位領導,親愛的媒體同仁們:
大家好!我是海報新聞記者姜雪穎,很榮幸能夠在這么重要的環境記協年會上,向大家匯報我的報道體會。
該怎樣去創作出精彩的生態環境報道,我相信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2019年,帶著這樣的疑問,我開始接觸到生態環境新聞工作,三年后的今天,我想用以下三句話回答。
第一句話,不斷學習,挑戰未知。
傳統報道的選題可能更多的考驗一名記者常識性、社會性的知識,而對于關注生態環境報道的記者來說,更需要科學性與專業性。因為生態環境關注的問題在很多情況下,是普通人的生活中不太能夠接觸到的問題。比如生物多樣性、“兩高”項目、碳達峰碳中和等,如果拿來通稿,羅列專業詞匯,對于普通讀者來說有些晦澀難懂。
還記得2019年8月,我第一次參加生態環境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那場發布會是介紹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情況。實際上我對這方面知識了解不多,開完會之后,我才知道中國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問題,采取了調整能源結構、升級產業結構等一系列措施。這也讓我深刻地明白,做好環境報道,記者需要不斷積累和更新知識,然后把這些政策、知識和數據,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讀者準確地傳達信息,這樣才能制作出讀者看得懂、愿意看的新聞。
第二句話,責任在肩,擔當于行。
過去的一年里,我三次跟隨采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組的下沉工作。在下沉階段,他們的工作節奏快、強度大。“我們晚一點吃飯,先把點位看完”,這是督察人員常說的一句話,他們堅持能走到的地方就一定要去親眼查看,有摸不清的地方一定要當場查證。到了晚上,他們還需要復盤白天所查問題,工作到半夜甚至凌晨都是常態。能與生態環保鐵軍們并肩作戰,我感到自己也是鐵軍中一員,也更加理解了生態環境工作者們肩上的重擔。
督察工作的一大特點就是以問題為導向。環境記者也要帶著問題導向的意識去思考現象、找準原因,懷著解決問題的心態去提出符合實際的意見,這樣才會抓住事情的本質,切中要害,做出有意義、有價值的環境報道。
第三句話,站在天安門上想問題,站在田間地頭找感覺。
這句話是在形容記者的工作,如果用來形容環境記者,更是恰當不過。作為一名環境記者,既要高處著眼、把握大局,又要深入基層、腳踏實地。
環境新聞所產生的影響,不僅局限于自然生態環境各方面,還涉及到與此相關的政治、法律、意識形態等上層建筑各個領域。這對環境記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專業、獨到的視角,使報道更具有深度與前瞻性。去年六五環境日前夕,我跟隨部里去青海,圍繞“生物多樣性保護”進行主題采訪,結合國家、省、市各級政策,我選取細小切口落筆,從一棵珍稀植物、一頭雪豹、一位環保志愿者的經歷來講述故事,這些文章與視頻都取得了非常理想的傳播量和評論量。
作為一名環境記者,要切實肩負起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使命任務。如果能用自己創作的報道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盡一份力量,甚至帶來一些改變,對于我來說,就是這份職業帶來的最大成就。
借著今天這場盛會,給大家拜個早年,祝大家虎年如意、萬事順心,再次感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