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de id="oesja"><sup id="oesja"><track id="oesja"></track></sup></code>

    <td id="oesja"><ruby id="oesja"></ruby></td>
    <td id="oesja"><ruby id="oesja"></ruby></td>
    1. <acronym id="oesja"><label id="oesja"></label></acronym>
      當前位置:首頁?>?美麗中國?>?碧水 > 正文 >

      13個斷面Ⅲ類—Ⅱ類水質占比100%,桐鄉治水打出組合拳

      2023-02-13 15:12來源: 中國環境APP編輯:雪兒
        2022年,浙江桐鄉水環境13個市控以上監測斷面Ⅲ類—Ⅱ類水質占比100%;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地水質監測結果評價為Ⅱ類,達標率100%;跨行政區域河流交接斷面水質年度考核結果為優秀;桐鄉成功創建浙江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榮獲美麗浙江建設考核優秀市。
        “這一成績的取得,來之不易?!蓖┼l市“五水共治”辦專職常務副主任姚輝坦言,雖然河道眾多、河網密布,但全域85%的河道為過境水,不僅沒有自己的源頭活水,并且平原河網的水體流動性不強,加上生產生活影響。水,一直是桐鄉的“痛”。
        直面治水之難,近年來,桐鄉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力推進水生態環境整治提升工作,持續打出“水文章”組合拳,繪制出了“五水共治”的新畫卷。
        深化源頭治理,開展“污水零直排區”建設
        改善水生態環境,表象是河道水質,但根源還是在岸上。
        2018年,根據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全面創建“污水零直排區”目標,桐鄉正式拉開了“污水零直排區”建設的序幕。
        從該市烏鎮鎮為試點開始向全域推廣,一路走來,桐鄉“污水零直排區”建設,始終步履鏗鏘,創新不止。以鎮(街道)為單元,點、線、面、網結合,桐鄉借助管道檢測、QV探測設備等技術手段,對轄區內排污單位、區塊情況進行地毯式排查,并建立問題、任務、項目、責任四張清單,繪制雨污管線圖,制定“污水零直排區”建設區域規劃圖。
        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兩圖四清單”,為全市“污水零直排區”建設明晰了任務與路徑。
        雨污管網是保障城市功能主體正常運行的“大動脈”,當管道出現淤堵、破裂、滲漏等問題時,必須盡快進行“治療”。在建設過程中,桐鄉又創新引入了“非開挖式”管道修復技術,通過“微創治療”,解決了地下管網修復難題,有效縮短工期,大大提升了“污水零直排區”建設水平。
        據悉,2018—2022年,桐鄉新改建污水管網372.01公里、雨水管網162.98公里,完成11個鎮街道、15個工業園區和293個生活小區“污水零直排區”建設,同時還一體推進標桿園區和示范鎮建設。值得一提的是,該市石門鎮、崇福鎮、大麻鎮順利通過2022年“污水零直排區”嘉興市級標桿鎮驗收,其中,崇福鎮入選浙江省級城鎮“污水零直排區”標桿鎮建設名單。
        污水源頭治理不停步。站在新起點,桐鄉也亮出了自己的新目標:力爭在2024年完成轄區內所有鎮(街道)“污水零直排區”標桿鎮創建工作。
        創新巡護河模式,提升治水效率
        無人機緩緩升空,掠過河面,快速飛向遠處。航拍的畫面實時傳送到巡查人員手中的監控儀屏幕上,并同步在直播平臺上顯示。在無人機高空巡航、熱感應等功能的“加持”下,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河道水下排水口、水面漂浮物、河岸環境等。
        這是桐鄉“無人機+專場直播”的現場一幕。
        2022年5月,帶著深化治水之問,桐鄉市治水辦在嘉興市首次創新推出“無人機+專場直播”治水模式,將“天眼”作為人力巡護河道的延伸手段,現場直播區塊的市、鎮、村以及相關園區負責人、工作人員同時在線,直播平臺則為發現問題后,即時召集各責任主體“現場辦公”創造了條件。
        而這一線下巡河和在線直播巡河相結合的做法,讓該市治水從以前的人工現場找、問題發現少、交辦周轉慢、復核進度長轉變為多方在線、“云”上確認、“云”上交辦、“云”上制定整改方案,有效彌補了人員現場巡查存在的諸多不足,大大提升治水效率?!盁o人機航拍具有無死角、效率高等優勢。對于開車或走路很難到達的浜頭浜底,或是岸邊有廠區的河道,無人機可以輕松到達,‘看’得一清二楚,熱感應功能還可以發現水下的排污口。發現問題后進行線上會商確認、問題認領和交辦,現場明確整改措施和整改時限?!痹撌兄嗡k督查科負責人徐亮說道?!盁o人機+專場直播”作為智慧幫手,進一步推動了該市治水“找尋查挖”專項行動走深走實。
        水體流動不居,治水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統籌上下游、左右岸,實行區域聯防聯控、區域系統共治。近年來,為有效改變省際邊界等水域治水“單打獨斗”的格局,桐鄉與湖州南潯、蘇州吳江互動不斷,創新不止。
        2019年,為響應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深入推進河(湖)長制,加快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河流生態治理格局,桐鄉與蘇州吳江、湖州南潯等地共同聘任了80位長三角區域省際交界河湖聯合河長,共同開展巡河、護河、治河工作。2022年7月,為破解水葫蘆治理難題,桐鄉、南潯、吳江三地聯合開展了為期1個半月的兩省三縣跨界河湖水葫蘆集中打撈行動。同月,三地又在桐鄉市烏鎮鎮成立了嘉興市首個兩省三縣聯合河長制工作室,重點承擔“行政河長+”的工作,采用行政河長、民間河長、“空中河長”聯合巡查以及組織河兩岸村干部和群眾互評、互贊活動等措施,創新河湖管理聯合機制,破解一條河、跨三地、管不好、不想管的困境,打破行政區域壁壘,推進治水工作不斷提檔升級。
        推進全域生態修復,再現江南水韻
        水不僅要“清”,還要“美”。
        早春時節,走進桐鄉市洲泉鎮眾安村的浪橋港,小橋流水、白墻黛瓦,河道里不僅種植了水下森林,還建起了環河步道、景觀小品等,一群一群的游客散步其中,一派美麗的景象。
        從冷水灣到熱門“景點”,浪橋港的轉變,得益于水生態修復。
        2021年以來,桐鄉推進全域水生態保護和修復,建設碧水繞村、碧水繞鎮,實施農田氮磷生態攔截溝渠系統建設等工程。結合美麗城鎮、美麗鄉村建設,開展全域美麗河湖創建,推動城鄉居住環境同步改善、持續升級,構建了“一湖兩帶四片”的全域美麗河湖新局面。
        據悉,2022年,桐鄉修復水生態82公里,建成碧水河道135公里、生態緩沖帶14公里、浙江省美麗河湖6個、嘉興市美麗河湖22條、桐鄉市美麗河湖140條、水美鄉鎮3個。
        清波浩渺,河岸蔥蘢,水下森林清晰可見,水岸挺水植物優雅綻放……隨著“水生態修復” 的扎實推進,如今,“水清、岸綠、河暢、景美”的江南水韻畫卷正在桐鄉大地徐徐展開。
        桐鄉因水而生,因水而興。治水十年來,桐鄉三獲美麗浙江建設考核優秀市、兩獲全省治水“大禹鼎”,沉甸甸的榮譽背后凝聚著全市上下的艱辛付出。
        建設美麗桐鄉,勇當開路先鋒。新的一年,桐鄉市將不斷凝聚智慧和力量,全力打造“詩畫水鄉”典范城市,持續擦亮桐鄉開創數字文明共富美好嶄新局面的生態底色,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桐鄉的生態篇章。作者:周兆木 周正來 孫溟苑